随着美剧《越狱》在写字楼里的风靡,一个神秘的群体—— 负责为“狱粉”们下载、翻译、制作、压制、发布、分流的字幕组逐渐浮出水面。
第一个揭开神秘面纱的是《纽约时报》,不久前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打破文化屏蔽的中国字幕组》的文章,报道出来后被专栏作者连岳转载进个人博客,立即引来跟帖无数,有网友回帖高声赞叹:“以自然法的名义,向字幕组的同志们致敬!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教育家,如果没有这些人,中国青年脑中的知识将起码丧失一半。”
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好奇中国字幕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他们在做着什么样的工作?他们做这些工作的初衷何在,他们是否以此为生?
在伊甸园论坛上,打出了这样的招聘启事:字幕组长期招募各语种(英、日、韩、德、法、俄、意、西、其他)字幕翻译、听译及时间轴制作人员,待遇优厚。欢迎高手加盟!
基本条件:
(1)热爱电影或美剧;
(2)有一定的网络条件(公众网资源下载速度10KB/s以上);
(3)有一定的业余时间(平均每月10小时以上);
(4)做事踏实认真,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5)目前不在其他电影或美剧字幕组效力或担任职务。
所有的字幕组都在拼时间,都想抢在第一时间把中文字幕发布出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越狱》字幕组成员讲述了从接收片源到上传字幕所经历的六个小时的 “生死时速”:FOX电视台播放完一集《越狱》,就有片源从国外BT网站传到国内字幕组的FTP,这个工作通常由国外的留学生完成,大概需要半小时,为了争取时间,有的字幕组还会先借道韩国的服务器,再传回国内的FTP,这样能将片源的传输过程从半小时缩短到10分钟。英文字幕常由录制人员直接用MSN或QQ传给字幕总监,字幕总监再分发给下面的工作人员,同时通知参与这次翻译行动的时间轴、翻译、校对、压片人员。
字幕总监收到配好时间轴的英文字幕,分派给4名翻译,每人10分钟左右,差不多200句对白,两个小时的工作量。翻译是件挺郁闷的事情,要赶时间,所以翻译过程中少有交流,遇到问题就请教Google。
翻译完成后,还需要校对人员最后把关,纠正翻译错误,统一翻译风格,并重新检查时间轴,因为有时英文一句话要分两行显示,而中文几个字就能表达。更何况字幕不是书本上、网站上的文字,可供读者按自己的阅读速度来读。字幕在画面上是一闪即逝的,观众的阅读速度,会被它的停留时间所控制。即使观众能在该行字幕消失前阅毕,太长的字幕仍会占用观众的时间,妨碍他们观赏画面。
校对完毕后,字幕总监就可以在射手网(国内最大的字幕网站)上发布中文字幕文件了。通常,他们还会顺便把简体中文转换成繁体格式,连同英文字幕一并打包,单独提供下载。射手网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越狱》第二季第13集是伊甸园最早发布的,从北京时间上午9点30分拿到片源,到当天下午16点零2分在网上发布,只用了6个半小时。伊甸园字幕组文件发布后被下载了1万多次,而3个小时后上传的另外一个字幕组的中文字幕,下载量不足它的1/10。这个数字或许可以解释字幕组之间为什么会如此争分夺秒地抢进度。
很多网友都有这样的同感:“网上翻译的字幕比很多DVD的字幕好多了”。这种好不仅体现在准确度和时效性上,更体现在字里行间译者流露的感情,一种对片子的感情。现在新加坡攻读物理学博士的王鹏曾经是伊甸园论坛的一名普通译工,他对《了望东方周刊》记者说:“粉丝看粉丝翻译的字幕,最能心领神会,相顾莞尔。”
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对《了望东方周刊》说:“他们所翻译的东西并不是达到了怎样的高度,翻译得多么好,但他们的翻译不像一些正规、专业的翻译那么生硬,他们的翻译更加生活化,很贴近我们自然的语言,有时他们还使用了一些我们熟悉的成语。最可贵的是他们在一些对话旁边还加了注释,比如一些文化、历史方面的典故,这些都是非常贴心的。我能在他们身上看见一种敬业精神。”
TLF被网友公认为最具实力的字幕组之一,成立于2002年7月,主要从事电影翻译和美剧翻译。4年内,有全世界超过500名电影爱好者为TLF字幕组的发展贡献了力量。目前,TLF字幕组现役组员超过100名,组员涵盖出生于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三代人,学历包含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四个级别。组内男女性别比例6:1,囊括了全中国的语言精英,其中相当部分为海外留学人员,其中不乏来自哈佛等世界名校的学子。
参加字幕组的人,并非个个毫无私心,不少人是冲着字幕组的内部FTP账号去的。对喜欢美剧的人来说,那个账号是个宝贝,几乎可以看到所有的美剧。王鹏告诉记者:“我当时加入字幕组的动机也主要在于此,学校曾一度把BT的端口给封了,我只好加入字幕组,每个星期翻译三四个小时,就可以换得最新一集的美剧,后来电视剧播完,我也就退出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字幕组,中国的美剧粉丝们从此过上了“天涯共此时”的日子。美国东部时间11月27日晚19点,即北京时间28日的早8点,《越狱》第二季第13集在美国福克斯电视网开播。这是《越狱》第二季进入冬歇期之前的最后一集。美剧的规矩是每周一集,中国《越狱》迷苦等了一个星期后,早已心痒难耐,隔几个钟头就跑到射手网和各大美剧论坛上去看中文字幕出来了没有。
长期以来,各大中国字幕组以翻译字幕为乐,享受着彼此之间竞争速度和质量的简单快乐。他们类似早期的黑客一样低调,仅仅在作品的流布范围上就能取得足够的自我满足。
在接受《了望东方周刊》采访的字幕翻译中还有一位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签约译员蒋蔚,他在上影译制片厂作兼职翻译,不同的是他的工作有回报,他最终没有透露收入的多少。“坦率地说,我在乎的不是翻译的酬劳,我更看重自己连续赶上几个通宵翻译一部作品,最后被中国观众接受的成就感。” 蒋蔚告诉记者,他把每一部由他参与翻译的电影都刻成光盘,小心地珍藏着,“将来儿子长大了,我要告诉儿子这部电影里面也有老爸的一份功劳。”
提到影视论坛里那些自发组织不拿一分钱报酬的中文字幕组,蒋蔚很钦佩这样一个躲在幕后,默默奉献,无声无息的群体。“如果让你加入他们,不拿一分钱报酬,你肯吗?”记者问道。“我愿意。”蒋蔚回答地很干脆,“对于美国电影或电视剧的影迷剧迷们来说,第一时间享受到一个好故事,第一时间伴着剧情的起承转合,心情随之跌宕起伏,第一时间得知人物命运的结局,这些意义都要远远胜过外界的赞许或者任何物质上的回报。
美剧的很多剧迷们都知道网上流传着一个王牌翻译叫Re-quiem,此人是《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超级粉丝,这部片子最初在网上流行没有英文字幕,他就一句一句听译,翻来覆去地听上一整天,如临大敌,仿佛一个错别字都是对这部剧的亵渎。有热心人给他算了一下,他翻译一集片子,至少要对着字幕看6次片子。因此同行都开玩笑说字幕组新招的人跟谁比都不要跟Re-quiem比,他属于变态级别的。
“听译已经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了。”王鹏坦言他只做过一次听译,当时是翻译一部电影,花了一天时间,非常辛苦,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听了好多遍。“尤其是一些不太熟悉的人名、地名,还有一些深刻的老片老引用历史,我就要不断Google。认真一点的做法都是要查清楚并且作注释的,尽管观众一般都不注意注释。”
一些被认为“痴气”的字幕翻译常常一翻就是8小时,不吃不喝不睡,像着了魔一样。当看到一些触景生情的场面,翻译还会一边抹眼泪一边在键盘上敲字,浑然忘我。最让王鹏敬佩的是一部日本动画《Ghost in Shell》的翻译,里面大量引用世界文学名著原话,在他看来翻译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位网名叫“冬天”的网友说:“我印象最深的一句特别富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是‘I swear to God’这句话,在Shark(《律政狂鲨》)的某一集里面,这句话被‘fr’翻译为‘向毛主席保证’,哈哈,太贴切了,中国人是不会向上帝发誓的。”
“各个字幕小组之间存在竞争,这种竞争不是商业角度的,而是从业务角度,他们互相比速度、比质量,这种良性的竞争必然会使得他们的翻译越来越好。”严锋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